指导思想:
首先,要搞清办学理念、办学愿景、育人目标和一训三风的本质、功能、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主要思想方法,具体体现在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风、管理作风、教风、学风、校规、校歌等各个方面之中。
办学愿景,亦为办学目标,即是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
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办学愿景、育人目标影响着办学理念的确立,而三者又同时影响着一训三风的确立。
校训,学校为训育之便,选若干德育条目以最佳方式置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而实践之。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训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三风,学校各方面的风气又将对校园人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校风,是指学校在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学习等各个方面的风气和氛围。体现在学校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风,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稳定的风气与氛围。良好教风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成熟、成功有巨大的帮助,对办好学校有巨大的影响。
学风,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精神、态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风气与氛围。是学生群体学习态度、行为、方法、风貌、习惯、效果的主要标志。良好学风也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和作用都非常大。
校训校风的确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深邃而不深奥,能体现其源远流长、引经据典。如清华大学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是凝练而不简单,是学校人文传统、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办学风格等重要要素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如武大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三是独特而不立异,要反映地方、行业、学校特色。如湖南大学的“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又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四是抽象而不空洞,讲究实在、实用和最终有实效。如国家会计学院的“不做假账”。
在一训三风中,校训是纲,三风是目,纲举目张。如果把校训比作根,则校风就是干,教风、学风就是枝叶,各类办学成就即为果实。种什么得什么。根系发达则主干粗壮,则枝繁叶茂,则果实累累。栽在什么环境土壤中,则会吸收什么养分,则果实有什么样的品质。校训若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则结出的果子自然就会历久弥香,品味经典。若中国学校的校训根植于外来文化的的土壤中,则结出的果子很可能“淮北为芷”了。
其次,要找准选取构建学校核心文化之源头。
刘佛年先生是我国现代的教育名家,也是我们醴陵人民的骄傲。他的德育为首、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着眼未来办学育人等重要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在战略的制定乃至一些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他为华东师大附小所提的校训“求实、求精、求活、求新”又从战术层面为办学育人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独特而又优秀的地域文化,先后孕育了理学鼻祖周敦颐,“经世致用”的主倡者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陶冶和培育了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彭德怀等一批又一批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实事求是、兼收并蓄、经世致用等优秀品质的国家栋梁、民族精英,尤其因她赢得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醴陵三中的前身是兰谊学校,该校系清末民初祖居醴陵清安铺的刘巨成、刘建藩、刘建绪等名流贤达在刘氏旺族的支持下办起来的新学,且是醴陵办新学的首校,历史悠久,成就斐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这都是一大具有远见卓识的义行善举。向善尊贤、兼收并蓄、开拓创新是其优良传统。
所以,作为地处湖南醴陵的三中在确立办学理念、办学愿景、育人目标和一训三风时,一定要从宝贵的佛年思想和优秀的湖湘文化中萃取精华、吸收营养,也要继承其前身兰谊学校的一些优良传统。
正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们确立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训、校风等学校的核心文化如下。
办学理念: 面向未来 全面(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育人
办学愿景: 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三湘名校
培养目标: 具湖湘精神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校训: 明德 弘毅 求是 求新
明德 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爱国忧民、崇仁尚义、孝亲敬祖、尊师守纪、诚实善良、勤劳质朴等光明而美好的品德。出自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之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弘毅 宽宏坚毅;刚强勇毅。弘毅是湖南人的一种宝贵特质。是指具有不畏艰难、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出自①《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②朱熹 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③魏 刘劭《人物志》:“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求是 “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探求人生的真谛和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我校的“求是”既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亦是湖湘精神的重要内核。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求是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校中个体,只有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取得真成就大成功。
求新 是工作突破之源,是指要变习惯性思维、经验性思维为超前性思维、主动性思维,不断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争创一流的意识,拿出新举措,创造新方法,务求新进步新成就。求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素质。是源自现代教育家刘佛年“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教育思想。“开拓创新” 亦是我校前身兰谊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理应继承。
校风: 崇真 向善 务实 进取
崇真 “崇”,是推崇、追求、践行之意。“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本性、本源和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即客观真理;二是指人性的真诚、诚实。我校的“崇真”一是指要有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二是要营造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真诚的氛围,三是要形成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风气。
向善 向,目标,意志所趋。善,好的行为、品质。指意志趋向善念善言善行,且以助人和做公益为乐。向善也是我校前身兰谊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向善是学校和社会和谐之本,是师生得福报之因。源自①《易经》:“人有善念,天必佑之。”②曾子《春秋》:“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务实 一指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二指讲究实际,崇尚实干,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务实是“经世致用”的具体体现。务实的态度和作风是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是目前醴籍人士比较缺乏的,同时它又是未来醴籍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出自①东汉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②明 王守仁的《传习录》:“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进取 努力上进,奋力拼搏,力志有所作为。拼搏进取亦是传统湖湘人才更是未来人才必具的品质和精神,也是三中人实现“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三湘名校”办学愿景的应有态度。所以我校一定要努力形成进取之风。出自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教风: 爱生 精业 博学 善教
爱生 关心热爱学生。教师的责任心首要表现就是要有一颗爱生的心,爱生是教师的伟大情怀,爱心是育人的支点。学生只有得到了关爱、尊重和理解,才能学会自尊、自重和自信。只有爱生如子,才能做到有教无类,才会倾己所有以敦其品、增其智、掘其能,使其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受教育之快乐,才能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良效。所以,爱生是成功践行佛年先生“两全”教育思想和让学生乐学的前提。况且,就成就和价值而言,师生是一对互利共生体。虽然学生的价值有赖于良师的挖掘和提升,但反过来,正是学生的天真和幼稚才显示了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需要,正是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才显示了老师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正是学生日后的成功才成就了老师的尊贵和延续了老师价值的生命。这正所谓“师以生荣,母以子贵。”故此,老师理应感谢和热爱学生!源自①鲁迅:“教育植根于爱。”②马可连柯:“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精业 意指以全心全意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教书育人事业。精业是一种比敬业更高层次的要求和境界。精业是实施“两全”教育的保障。
博学 既指广泛地学习,也指知识渊博。要求每个教师不断学习知识、技能,更新观念,达到学识渊博、技艺精湛和“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境界。出自①《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东周列国志》:“自是孔子博学之名,传播天下,人皆呼为‘圣人’矣。”
善教 善于教书育人。善教者,必会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志趣等具体情况,施以最合适、最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善教者,生逸而功倍;不善教者,生勤而功半。善教是让学生乐学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出自①王夫之:“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②《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风: 敦品 乐学 善思 笃行
敦品 砥砺品德、提升涵养。通过磨练、锻炼施行品格的塑造、意志的磨砺、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出自①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 “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它反映了学者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②《清史稿·宣统帝纪》:“詔各部院、各督抚严劾贪官污吏,并諭贵戚及中外大臣敦品励行,整躬率属。”
乐学 好学,乐于学习,快乐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应有鸿鹄之志,应明确学习目的,要自生动力,要有弘毅的意志品质,进入虽苦犹乐的第一重学习境界;其次要掌握方法、用好技巧达到乐学不疲的最佳学习境界。作为教育教学主导的老师,首先应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师生间双向愉悦交往过程,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最终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乐在学中敦品,乐在学中增知,乐在学中益智,乐在学中怡情,乐在学中强能。出自《礼记·学记》:“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善思 善于思考,慎重考虑。通过老师的指导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锻炼,能正确地独立地思考,且思维具有敏捷、全面、深刻、严谨、发散、求异、创新、超前等优秀品质。出自《荀子·成相》:“臣谨修,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
笃行 忠贞不渝、坚持不懈地努力践履所学,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方能真正做到笃行。笃行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在我校学风中的具体体现。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